共计 25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系统化思维是一种以全局视角分析问题、整合资源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间的关联性与动态性。系统化思考如同绘制一幅动态地图,需同时关注地形(现状)、路径(关联)和目的地(目标)。通过持续训练,可避免 “头痛医头” 的局限,在复杂问题中找到最优解。
什么是系统化思考,如何系统化思考,怎样构建自己的系统化思维模型和思考能力,我们一起简单探索和聊聊。
首先看看什么是“系统”。系:指关系、联系;统:指有机统一,系统指有机联系和统一。系统就是由一群相互连接的实体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的精髓就在于实体之间的连接。医学上我们经常说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这里的“系统”就是这个意思,它是多个人体器官“实体”的有机统一。
构成系统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实体、连接、目标。目标的变化会极大的改变一个系统,即使系统实体和内在的连接都不改变。系统的功能目标正常情况下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说了解一个系统,搞清楚其目标最为重要。如我们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目标是为身体输送“氧气”,这就决定了你的呼吸系统核心是获得氧气。我们平时呼吸的次数正常是75次/分钟,当我们戴上氧气罩的时候,可能一分钟就呼吸40次,这时候你不能说我们的呼吸系统不正常了,因为40次获得的氧气足够了,就没必要75次了。
没有复杂的简单是莽撞,没有简单的复杂是迂腐。社会上常见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简单、繁杂、复杂。
简单问题:做一顿家常便饭是简单的问题,只要简单拆解几项任务,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干就可以了。
繁杂问题:发射卫星或登月工程师繁杂的问题。需要把卫星发射这个大问题拆解成很多很多的小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然后再合并到一起,完成各自的指标就可以成功发射。制造一辆汽车也是一个繁杂的问题。繁杂的问题相较于简单问题,只是繁杂而已。
复杂问题:国家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育从娃娃抓起,到成人教育,再到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期间科技在发展,个体思想在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变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更新,这个“动态”的发展下的问题是复杂的问题。问题分类还有“混沌”、“无序”等更为复杂的类型,这里就展开了,统一归类到“复杂问题”行列。
知道了如何判断我们遇到问题的类型,那用哪些方案去应对简单问题、复杂问题、繁杂问题呢?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主流的思维模式是将大的问题分割为更小的部分加以处理,这个也就是“还原论”。这个办法在解决简单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比如我们的工业制成品基本都是很多零部件的装配,就是把一个复杂的东西拆解成很多的各自聚焦各自目的的零部件。如此这样,每个零部件只需要聚焦自己的小职责就好了。还原论在处理简单、静止的问题上是非常高效和优秀的一套方法。
相对于“还原论思考”的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本质以及着眼于动态的基础上,基于常识和逻辑进行思考,最后给出方案,这就是系统思考。这里有几个重点的词:全局、本质、动态。
还原论也好,系统思考也罢,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没有说谁一定比谁更好,主要看哪个问题类型更适合用哪个思考模型罢了。看到这里,大概明白第一部分提到的“简单问题、繁杂问题、复杂问题”该用什么思考方式来解决了吧。简单的、静止的问题一般用还原论思考方法,复杂的、动态的一般用系统化思考方法。还原论思考方法最常见的就是线性思考方法,重点在于探究具体问题或事物的关键原因,简单而有效。
下面重点看看系统化思考的三个聚焦词:全面、本质、动态,应该如何理解和用好系统化思维。
首先是要有全局的思考能力,不要一下子钻到细节里面。比如下图的盲人摸象,不看整体就研究局部,只会闹出一堆的笑话。怎么才算是全局呢,这里有个小窍门。当你研究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升高一个维度,到这个事物的上一个系统中看你要研究事物与周边的关系。换句话说,你要研究大象的鼻子,你就要先看清大象;你要研究大象,就要看清大象很多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要有本质的探索能力,不要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要多了解全局和其所处的上下文环境,分析洞察事情的真相和背后的原因。搞清楚事情的本质,才能在解决问题上对症下药。探索事情的本质也有小窍门,最简单的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笨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自然就能边问边想获得最本质的答案。
最后是要有动态的思考能力,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你不可能两只脚同时踏进一条河流,事情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动态的分析问题,不要静态的“刻舟求剑”来处理问题。动态的思考是系统思考最重要的部分,全面和本质是基础,动态思考是灵魂,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真正的看透问题,解决好问题。
第一:结构化思维。
系统化思考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它可以让我们看清楚藏在事件或趋势背后的“结构”。结构影响行为,想要产生你所期望的行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设计相应的结构。比如,领导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下属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事情又是按照他的意图在有序不紊的进行和完成。何也,善于系统思考提前设定好结构也。系统化思考模型的第一步是构建起“结构化思维”能力。如何构建自己的结构化思维模型,后续会单独一篇聊聊。
第二:确定合适的边界。
认识和把握系统的边界既是一项困难的挑战,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面对一项复杂或繁杂的事项,如何把把事情或问题进行拆解并逐个解决是关键能力,这就需要敲定“边界”的能力。面对具体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把镜子转向自己”,也就是把造成问题的“外部”因素转化为系统“内部”的状况来处理。所以说解决问题,向内求,把内部因素拆解并设定合适的边界是支持结构化思维的第二项关键能力。只有对内部有合适的边界,使其各司其职,高效运转,才能较好的达成目标。
第三:换位思考、尊重分享。
系统化思考需要扩大关切范围,善于换位思考,相信、尊重并乐于分享信息。只有不扭曲、延迟或隐瞒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完整,系统才能运作的更好。我们要具备系统化思维能力,个人格局一定要大,视野一定要广,胸怀一定要宽,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来审视分析问题、给出大格局的解决方案,如此也才能达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效果。
系统思考的基础是常识和逻辑,聚焦基础的常识和人性,敞开胸怀不夹带私利,把事情从清清楚楚的模模糊糊,做到模模糊糊的清清楚楚,也就达到了中国式的系统化思维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