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8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研发质量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设计评审活动的管理,而苦于很多研发质量工程师可以说对开发技术不懂,对设计评审的管控仅停留在查交付件是否有,对交付件的质量没法判定,而导致最后经常也被挨批。这就引出研发管理中的设计评审(DESIGN REVIEW)到底怎么做才有效,如何减少“认认真真”走过场的设计评审普遍现象呢?希望本文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在研发管理中,设计评审(Design Review)是把控研发过程质量、识别与规避技术风险、对齐团队认知的核心环节,但“走过场” 现象(如提前定结论、讨论流于表面、问题悬而未决)却普遍存在。要实现有效评审,需从 “目标定位、流程设计、权责明确、工具支撑” 四个维度构建闭环体系,确保评审从 “形式化会议” 转变为 “价值创造环节”。

一、核心前提:明确评审的“价值定位”,杜绝 “为评审而评审”
多数走过场的根源是评审目标模糊,为应付检查。将评审视为“流程节点” 而非 “质量风险拦截工具”。需先明确评审的核心价值:“在投入资源(如开模、投板、量产等环节)前,暴露设计中的技术漏洞、需求偏差、可制造性问题,避免后期返工成本”。
基于此,需为不同阶段的评审定义清晰目标,避免“一刀切”。例如:

二、关键动作:设计“全流程管控”,把好 “会前 – 会中 – 会后” 三关管理。
“走过场”的本质是流程失控——会前无准备、会中无焦点、会后无跟踪。需通过标准化流程,让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则和输出物。
1. 会前:“准备不充分,评审不开会”(杜绝 “临场看材料”)
评审前将需要评审包提前分发,要求参会者在会前阅读,并将疑问/关注点提交至“预提问列表”。发起者汇总预提问,会前同步给所有参会者,让会议聚焦“已明确的问题”,而非 “临场找问题”。
会前准备是评审有效的基础,核心是“让评审者提前掌握信息,带着问题参会”,同时需明确3 个关键动作:
1)明确评审输入物(强制提交,否则取消评审)
2)评审发起者(如研发负责人/ 设计师)必须提前 2-3 天提交完整的 “评审包”,且输入物需符合质量要求(避免 “草稿式文档”)
3)锁定评审人员(避免“无关人参会,关键人缺席”)按 “权责矩阵”确定参会者,避免 “全员参与” 导致效率低下。

2. 会中:“聚焦问题,高效决策”(杜绝 “漫谈无结论”)
会议需有严格的时间管控和议程规则,核心是“解决问题、形成结论”,而非“讨论问题”
会前发布会议议程,明确每个议题的时长(如:总时长60 分钟,分 3 个议题,每个 20 分钟),指定 “时间 keeper”(可由项目经理担任),超时立即切换议题(复杂问题会后单独讨论)。:
1)发起者汇报(10分钟):核心设计方案、关键指标、已识别风险;
2)预提问讨论(30分钟):按优先级逐一讨论会前收集的问题,明确 “是否通过、需修改、需补充验证”;
3)现场补充问题(10分钟):针对未覆盖的点提问,避免遗漏;
4)决策投票(5分钟):对评审结论投票(如“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
5)结输出(5分钟):明确待办事项、责任人、截止时间。

3. 会后:“跟踪闭环,避免‘问题石沉大海’”
多数评审失效的关键是“会后无跟踪”:问题被记录但无人解决。需构建“待办事项 – 跟踪 – 验证”的闭环。
三、保障机制:从“流程约束”到“组织文化”,杜绝“习惯性走过场”
流程落地需要机制支撑,避免“因人情、进度压力而简化评审”,核心是 “明确责任、量化考核、领导带头”。
1.明确权责:“谁发起,谁负责;谁决策,谁担责”
1)评审发起者:对“输入物质量、会前准备、待办跟踪”负责,若因输入物不全导致评审遗漏风险,需承担连带责任(如后期返工,纳入个人绩效);
2)评审决策人:对“评审结论”负责,若因决策失误(如忽视生产可行性导致量产失败),需在项目复盘时说明原因,承担管理责任;
3)待办责任人:对“修改进度和质量”负责,逾期未完成或验收不通过,影响项目进度的,纳入绩效扣分。
2.量化考核:将“评审有效性” 纳入团队 KPI
避免“评审效果无法衡量”,可设置量化指标,倒逼团队重视评审。
如:评审问题闭环率、评审后返工率、评审按时完成率等相关指标。
3.领导带头:高层重视,拒绝 “特批简化”
若管理层为“赶进度” 要求“简化评审”(如跳过详细评审直接开模),会直接导致团队轻视评审。需明确:“任何阶段的评审不可简化,进度压力需通过优化资源解决,而非牺牲评审质量”。高层需在项目例会上强调评审的重要性,对“跳过评审导致的问题”严肃追责,形成 “重视评审”的组织文化。

四、工具支撑:用数字化工具降低“流程成本”,提升效率
手动管理评审(如用Excel 记待办、邮件发材料)会导致效率低、易遗漏,需借助工具简化流程,让团队聚焦“价值判断” 而非“事务性工作”。

总结:
有效开展设计评审的核心是“闭环思维”。设计评审的本质不是“开会”,而是“通过标准化流程,让跨职能团队共同拦截风险、对齐产品需求,达成共识”。要杜绝走过场,需做到:
1)会前有准备:输入物完整、人员到位、问题前置;
2)会中有结论:聚焦数据、高效决策、结论明确;
3)会后有跟踪:待办闭环、责任到人、验收落地;
4)组织有保障:权责清晰、考核量化、领导重视。
通过体系化管理让设计评审从“研发流程的负担”转变为“降低产品风险、质量管理左移、提升研发效率的核心工具”,真正实现“一次评审,一次过关,一次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