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89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8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无意中看到乔布斯这样一段采访,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说到: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当记者反问”聪明人没有尊严吗?”时,这位以”暴君”著称的科技狂人给出惊世骇俗的答案:
“不,聪明人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是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这段对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职场与人际关系中最隐秘的病灶——为什么总有人把批评视为洪水猛兽?
为什么同样的指责,有人能转化为成长动力,有人却瞬间情绪崩溃?
这背后的差异,绝非简单的”性格敏感”或”经验不足”可以解释。
当我用”NLP理解六层次”理论深挖时,会发现一切矛盾的根源都指向一个关键维度——身份层。
原来,那些所谓的听不得批评的人,原因都是因为他们上三层中的“身份层”不稳。
01 身份层的三重裂变:那些”玻璃心”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课堂里,光哥提到身份层是由三个维度交织而成,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
乔布斯口中的”聪明人”,本质是拥有稳定核心身份的群体。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如同深海巨轮,外界的风浪(批评)只能掀起表层浪花,却无法动摇根本航向。
这类人具备典型的”水母型思维”——看似柔软无骨,实则拥有强大的生存智慧:过滤掉情绪毒素,吸收有价值的养分。
反观那些”一听批评就炸”的人,往往处于身份系统失衡状态:
当核心身份(自我价值感)虚弱时,社会身份(职场角色/家庭角色)会变成沉重的枷锁;
他人的一句”这个方案不专业”,会被扭曲解读为”你这个人没价值”;
动态身份(成长目标)的缺失,导致将所有批评视为对现有地位的威胁。
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像穿着借来的西装跳舞——每一个动作都在担心衣服是否合身,别人的每个眼神都被解读为对自己”不合时宜”的嘲讽。
02 被误解的”玻璃心”:那些情绪爆炸的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大脑的复杂结构中,有两个关键区域在情绪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额叶皮层(理性中枢)和杏仁核(情绪中枢)。
前额叶皮层位于大脑的前部,是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和决策的关键区域,发育成熟时间一般在25岁左右。
它帮助我们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注意力集中以及情绪控制,为此也被成为理性中枢。
简单来说,前额叶皮层就像是大脑中的“指挥官”,负责理性思考和行为调控。
而杏仁核则位于大脑的深处,是情绪反应的核心区域,尤其在处理恐惧、愤怒等强烈情绪时发挥关键作用。
它能够迅速识别潜在的威胁,并触发“战斗-逃跑”反应,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
当人们接收到负面评价时,这两个区域会在极短的0.1秒内展开一场“权力争夺”。
对于那些核心身份稳固的人来说,他们的前额叶皮层(理性中枢)能够迅速启动认知重构。
他们会通过思考“这个批评对我的目标有帮助吗?”来理性地处理负面信息。
前额叶皮层的这种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避免情绪的过度反应。
然而,对于那些核心身份认同较为脆弱的人,他们的杏仁核(情绪中枢)则会占据主导。
杏仁核会迅速将大脑带入一种“战斗-逃跑”的本能反应模式,导致情绪的失控和爆发。
这种情况下,理性思考往往被情绪反应所淹没,使得个体难以冷静地分析情况。
这种反应机制揭示了情绪管理的神经基础,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面对压力或负面评价时,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学会通过锻炼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
03 重塑身份系统的实践指南:从”易碎品”到”防弹玻璃”
当一个人的核心身份——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从未得到充分滋养时,往往很难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作为员工、父母或老板……
甚至可能因为无法胜任这些角色,而进一步否定自己,最终被压力击垮。
重新关注和滋养自己的核心身份,重新“喂饱”自己,修复脆弱的身份系统。
当所有人都在质疑你的时候,问题可能并不在你身上,而是周围的环境出了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换一个环境,寻找一个更健康、更积极的氛围。
但如果暂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主动去寻找或创造一个能够滋养自己的小天地。比如:
加入一个读书分享群,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学习心得;
或者创建一个互相鼓励的“夸夸群”,让自己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抵消有毒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与此同时,如果暂时无法彻底改变现有的环境,我们还可以开启“节能模式”:
对于那些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和事,选择不回应,不要纠结于对错,不要深陷其中,不要去“喂养”那些负面的事情和情绪。
无论一个人是经不起批评,还是总是喜欢批评和抱怨,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
第三认知重塑:搭建身份金字塔(身份层)
前面提到,一个人的身份是由核心身份、社会角色和动态身份相互交织而成的。
核心身份,也就是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可以通过动态身份来推动。
动态身份是我们对未来自我的期许,它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行,为我们的核心身份积累力量。
通过聆听不同人的故事,我汲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长此以往,我逐渐吸收了那些我所钦佩之人的智慧,而我的核心身份(自我价值感)也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慢慢得以提升。
04 从山谷到地面:每个爬坡者都值得掌声
最后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罗翔老师那段穿透人心的箴言:
那些正在与”玻璃心”作战的你我,需要的从来不是苛责,而是看见那个努力接住碎片,想要拼凑完整自我的身影。
当我们开始用建造城堡的心态对待身份构建,终将发现——
真正的强大,不是无坚不摧,而是懂得在哪里修筑护城河,在何处建立瞭望塔,又如何让内心的王座稳如磐石。